在第41个教师节宣传月的浓厚氛围中,恰逢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提出一周年之际。9月19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党委深入学校AI+艺术思政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专题调研,实地感受学校以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以学科融合创新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为学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凝聚共识与力量。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小组全体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作为隶属于天津市商务局的高等商科职业院校,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始终秉持“厚德尚能 励学弘商”校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自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提出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号召,立足津商文化建设需求与商科专业特色,聚焦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于2025年3月,依托广告学院技术优势,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AI+艺术思政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出思政教育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育人新平台,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走进AI+艺术思政协同创新中心,兼具科技感与思想性的展示内容让人眼前一亮,调研现场气氛热烈而专注。当看到“引滦入津”老影像经AI技术优化动态重现时,调研人员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轻声交流着技术对红色记忆传承的赋能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精美扇面展品前,理论中心组成员扫描二维码,饶有兴致地查看背后的历史典故,不禁感慨:“这样的呈现方式让思政教育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文化载体。”

AI+艺术思政协同创新中心由22名思政课教师与18名专业教师联合创建,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统筹指导,构建起“思政教师出题、学生集体创作、专业教师指导、多元主体评价”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中心划分的(3+1)四个功能模块各有侧重:前三个模块分别对应《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三门思政核心课程,集中展示了学生围绕课程重点内容创作的优秀AI作品;第四模块为实践创作区,既是师生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的研讨空间,也是学生完成思政实践作业的创作阵地。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展示区,以AI技术呈现的二十四节气灵兽形象鲜活灵动,学生通过挖掘节气背后的民俗文化与农耕智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具象的方式“活”了起来;“数字中的大国重器与时代楷模”主题作品里,革命烈士于方舟与“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的跨时空对话AI设计,让不同时代爱国青年的责任担当跨越百年、引发共鸣。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展出学生AI作品数千件,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故事、生态文明、“一带一路”等主题。接待全市大中小学来访师生万余人,成为学校辐射区域思政教育的重要窗口。大家纷纷为这种“思政+艺术+技术”的创新模式点赞:“学生的创作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技术创意,充分展现了教师们践行教育家精神、深耕育人创新的扎实成效。”
“教育强国建设,关键在育人质量;育人质量提升,核心在思政引领。”学校党委书记马雷在调研中强调,AI+艺术思政协同创新中心是学校落实教育家精神、探索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通过技术赋能,学校正积极构建“主课堂+云课堂+实践课堂”多维思政育人矩阵,打造AI+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内容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亮起来”,极大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拓展“AI+思政”新场域,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和教育效果,应用AI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学校结合专业优势,构建起“思政+学科+技术”交叉融合新机制,拓展“AI+商科文化”浸润场域,将商科特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把三全育人的理念有机融入课内课外育人环境,打造二级专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育人协同模式,推动各二级学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让每个课堂、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都成为育人阵地。
在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推动下,学校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优势互补、同向发力。双方共同挖掘的思政元素,既帮助专业课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又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案例,为思政课教学取得启智润心的育人效果打下坚实基础。后续,国际贸易学院还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就中国关务行业文化体验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打造集专业体验与思政熏陶于一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了解关务文化和跨境电商流程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旅游学院将紧密结合服务上合组织等国际交流实践,深入提炼思政元素,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实现专业实践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此次调研活动既是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教师节宣传月期间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深挖和弘扬津商文化特色、谋划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学科融合为路径,不断探索高职思政教育新方法、新路径,为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商科素养、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商职力量。
来源 |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摄影 | 唐宽
编辑 | 曲卓
审校 | 郝婕
责编 | 李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