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诈骗主要利用部分大学生经济状况不好,贪图便宜,涉世不深,警惕性不强等特点,实施诈骗。其主要形式有推销、代销诈骗,兼职求职诈骗,传销陷阱,冒充角色诈骗,网络购物诈骗,虚假中奖信息诈骗等。
【主要表现形式】
骗子们一般先在网上做足功课,例如搜索相关招聘信息,复制下来后将联系电话换成自己的号码,再重新发到各大招聘网上,“钓”到求职者后,骗子就会以各种理由,让求职者汇款给骗子,或者交纳押金、服装费、培训费、入职保证金等,或者提供充值卡的卡号密码。同时声称:上班后不久公司便会如数退还。
1.名曰培训,实为骗钱。一些招聘单位条件诱人,不收任何抵押金、带薪培训等等,但一旦上岗后却要求求职者购买本公司产品,提出“象征性”地收取费用。
2.先洗脑,再骗钱。某公司招聘,考试后一名男子站在十几名求职者面前开始演讲。一番煽动性的演讲加培训后,各位求职者基本已被洗脑,心甘情愿地交出集资款。
3.跨省招工行骗,再行“打劫”。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在外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对方联络后,前往企业所在地面试。结果前来接站的人常常会以借用电话或其他事由骗取求职者财物,更有甚者将求职者带到偏僻的地方直接行抢。
4.先交押金,后被开除。在第一个月工作结束后,企业只付给求职者工资的一半,并称另一半为抵押金,说离职的时候退还。此后就以没完成工作量或其他借口将求职者开除,并扣下抵押金。
5.给一份钱,干多份活。一些私人企业在招聘时打出一份职务,上岗工作时一个人要干几份活,而工资只开一份。
6.签合同,捆住腿。用人单位在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了不少日后可能发生争议情况的处理办法,这些处理办法对于求职者的权利没有保护,却在惩罚员工方面规定严格。
7.名义招聘,实则诱人犯罪。如果招聘者夸夸其谈,反复强调招聘职位轻松、能拿高薪,很有可能是在引诱你加入传销、色情及其他非法机构。
8.“境外就业”。部分人力资源公司、商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发布“境外”招聘信息,实则被奴役。
9.招聘劳务工,“合同制”作门面。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注明工作性质为合同制,不少求职者由此感到合同制较为正规,单位能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欣然前往应聘。但在面试时却被单位告知该岗位只招劳务工。由此造成了求职者徒劳往返应聘。
10.试用期陷阱:主要表现方式是,以试用期的名义,来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试用期陷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
【典型案例】
案例1:2012年9月25日,某校大二学生李某被网站上一则兼职广告引起了的兴趣。广告称“手工活拿回家做,免费培训计件结算工资”,她立刻拨打电话联系上了这家名为“海纳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并亲自到公司了解。公司的赵经理给她拿出了一个红色‘福’字的手工艺品,告诉她加工出一个合格产品可以得到35元手工费。赵经理还告诉李某,加工须先签合同,并交纳700元的合同履行金。小李没有多加思索便与对方签了合同,并付给了对方 700元履行金,带着20件手工活材料回了学校。10月1日下午,经过几天通宵达旦的忙活,李某带着完成的20件手工活来到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接过李某做的手工活就开始挑毛病。”最后没有一件合格的。公司负责人拿出与李某签订的合同对她说,未在规定时间内交出合格产品,按照约定应该支付双倍违约金。“公司说考虑李某是个学生,决定不要求双倍赔偿,但必须扣下700元合同履行金。”,公司的决定让李某顿感觉像掉入了深渊,“忙活了几天不光没赚到钱反而还搭上了700元钱。”
案例2:2019年3月21日,某校大四女生刘某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刷淘宝信誉的兼职信息。刘某与QQ昵称为“唰客服-林凤莲”的网友联系后,对方让她在指定网站购买游戏点卡,完成任务返佣金和本金。刘某将信将疑地做了1次后,对方很快就把佣金和本金返到刘某的支付宝里。于是刘某又拍了80单,通过信用卡网银支付,共计人民币7760元。然而,这次对方要求刘某拍满100单才能返钱。因刘某要求对方先返佣金和本金,对方没有同意并将刘某“拉黑”,刘某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案例3:2018年8月中旬,沈阳某大学学生王某想利用放暑假找份工作,在网站上看到一家酒店在招临时服务员,于是和对方联系,询问了相关事宜,对方前前后后在网上对王某进行了几番所谓的电话面试,最终确定聘用王某,但又告知王某在酒店上班需统一配置手机,需要王某预付1000元手机押金,手机押金在工作一个月以后会同工资一并发还。求职心切的王某没有多想便按对方提供的银行卡存进了1000元的手机押金,可是当钱存进了对方银行卡之后要求上班时,拨打对方手机却一直处于关机状态,过了两天王某才发现自己被骗。
案例4: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刘某在赶集网上看到一条富士康公司内部招工的帖子。“广告写着月薪四、五千元”,刘某与广告上的电话与对方联系后,对方自称是富士康集团人力资源主管和助理的男子约见面试了刘某,约见的是两名男子,还穿着富士康工作服,同时向刘某出示了工作证,通过简单面试后,两男子同意录用刘某进入富士康担任相关管理职位,工资5000元一月,不过要收取一定押金和服装费。刘某求职心切,又想到工资5000元还算不错,便按两名男子的要求交纳了4500元押金和服装费,对方称会马上为刘某安排工作,然后离开。刘某等了一两天后,不仅没有接到入职通知,对方的手机也无法接通了。这时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应对及防范措施】
在网上求职时,切不要轻易被对方承诺的所谓“高薪”迷惑,而应提高警惕,尤其是不要答应交取类似于索取所谓“手机话费”、服装费、体验费、培训费等各种名义收取的费用,在求职时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而且要亲自到招聘单位了解情况,以免误入圈套。收取费用的,大多都是骗子。
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