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政育人  >  正文

思政育人

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融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发布时间:2021-05-13 09:12:25   |   点击数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百年党史丰富资源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逻辑演绎、推理论证和教育引导全过程,善用各类社会资源为思政课赋能,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同频共振,把思政课讲好、思政工作做好,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将青年一代教育好、培育好、引领好。

一、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就是说青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有一段时间,司空见惯的照本宣科现象造成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普遍较低,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获得感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精准把脉、开出药方,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社会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真正把思政课讲活、讲出彩,用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上讲,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结合社会实情,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感召青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做到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二、牢牢把握讲好“大思政课”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我们要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紧密结合现实,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讲好“大思政课”要立足“两个大局”,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领青年学生积极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青年学生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历经持续不断地克难攻坚、化解风险,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壮歌之后,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用活生生的数据和案例,讲清楚中国奇迹绝不是“一时之运”,如何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何引导学生自觉胸怀“两个大局”,接续传承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入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时代考验。

讲好“大思政课”要融入党的光辉历史,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叮嘱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凝结的伟大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讲到长征这段历史时,笔者经常用这段话作为课程总结:“真正伟大的东西,不是从胜利到胜利,那只能叫强大;真正的伟大一定是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失败到胜利、从落寞到辉煌,这才是伟大的曲线。长征就是从逃难开始的,但是接下来发生的,是一次次绝地反击、向死而生,这也是长征中最动人心魄的环节。”

讲好“大思政课”要运用中国抗疫、中国脱贫攻坚等这些青年亲身经历的故事,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让近1亿人口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为全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打赢了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中国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答卷。将这些师生亲身经历过、参与过的生动鲜活素材融入思政课堂,讲清楚党在抗疫、战贫中的中流砥柱和主心骨作用,讲清楚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才能得到青年学生的信服和认同,才能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行、强国志、报国行真正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 思政课堂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充分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价值的挑战和机遇

思政课是进行思想建设的课程,不能像常规的知识教育课程那样仅聚焦在某一专业领域,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更多的精力投入和更大的育人实效。

善用“大思政课”,是对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考验,也是要求。我们经常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当我们面对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和中国,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碗水”的分量足不足、质量够不够、效果好不好,是不是更应该思考让学生在端起“一碗水”的同时,培养出他们探寻、挖掘源头活水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面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反思:“如果教育中没有体现‘未来’的思想,便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如果学生在教育中感受不到‘未来’的意识,便不会建立持续的学习动机;如果教育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扩充思想容器并提高感知敏锐度,便不是有效的教育。”因此,教育看上去是现实问题,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现实性特征,但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问题,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讲好“大思政课”,就要把思政课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时间段与世界历史宽领域的大历史背景下深入讲授,在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的大站位大格局中讲思政课、学思政课,才能使广大青年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这无疑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巨大考验和挑战。

善用“大思政课”,不能对着课本教材、文件政策“照本宣科”,而要在内容、形式、载体上下硬功夫、花大心思。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使课堂与生活水乳交融;不仅线下讲思政,也要线上讲思政,使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思政课 不仅要从知识层面讲 ,还要从能力层面、情感层面讲,更要从信仰信念层面讲,使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有信仰、讲正气;思政课不仅要讲理论、讲经典、讲历史,更要讲鲜活的社会实践、讲多彩的现实生活、讲美好的未来展望,使理论与现实、经典与生活、历史与未来紧密结合;不仅要学思政、讲思政,更要用思政,形成人人讲思政、人人爱思政、人人用思政,处处讲思政、处处有思政、处处用思政的良好氛围,使思政课更好地扬时代之正气、接社会之地气、解学生之饥渴。

善用“大思政课”,要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单方面输入,避免教与学的单一模式,注重用好情感的纽带。思政课要在双向互动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在家国情怀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史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生命书写的,是由无数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组成的。新时代,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就是要充分利用党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典型事例、历史人物、感人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在回顾党的足迹、追寻革命原点、倾听历史回响中,砥砺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把好政治方向,提高思想境界,汲取奋进力量。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在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史、感恩伟大的新时代中,做到更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感悟百年党史“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历程中,笔者经常想起《清官谣》里的这句话:“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当历史的天平在漫长的波动中逐渐倾向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们更加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些道理,我们不仅要自己懂,更要面对青年学生说清楚、讲明白,高认同、有升华。

作为思政课教师,善用“大思政课”,既要深入挖掘可歌可泣的恢宏历史,把“大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也要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大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更要积极落实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 ,把“大思政课”与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在回望历史、关照现实、开创未来中成长成才,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充分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学工部副教授)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