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要求,积极开拓我校思政课教师视野,全面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暑期实践研修活动。思政课教师们以昂扬向上的斗志,谦虚谨慎的学风,圆满完成各项研修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研修成果。
传承红色基因 展现青春风采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坚持“一人一师”指导和锻炼相结合。青年教师首次跟随学院进行研修,热情投入研修过程,积极总结研修收获,分享研修感悟。青年教师们通过学习,感悟颇深,立志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将此次研修活动体现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贯穿于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带来心灵启迪和精神滋养,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青春血脉,代代相传。
青年教师邓新星: 20 世纪70年代,太行山深处郭亮村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带领以“十三壮士”为代表的郭亮村民团结协作、自力更生,在无电力、无机械状况下全凭人力手工,历时五年,硬是在绝壁中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挂壁公路,实现了祖祖辈辈顺利下山的梦想。此次徒步穿过郭亮洞,近距离感受了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叠嶂山崖,我深深体会到郭亮村人民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深切感悟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恒心和定力,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要立足本岗,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青年教师庞煜:今年暑期研修中,安阳殷墟是行程中的重要一站。在殷墟博物馆,我们能了解青铜和甲骨器具的知识,感受数千年前中原大地上文明的回响,感受跨越悠久时空传来的先祖脉动。在本次研修中,我们通过对殷墟的考察和学习,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深深为其感到自豪和骄傲。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学习研修,发掘、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青年教师周金金:此次研修之旅我们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出世,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汉字载体从镂于甲骨、铸于青铜、书于简帛,到落于纸上。汉字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文字是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起源于汉字,汉字又构成了关联万物、博大精深的思维特质,融入我们的血脉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了解并热爱我们的文字,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青年教师张路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纪念馆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当年,为了能解决干旱问题,林县人民握紧双拳,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最终做到“定叫山河换新装”。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也会持续深入学习体会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讲好红旗渠精神,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教师郭晓月: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烈士遗物,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当年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战天斗地的动人场面。焦裕禄精神,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作为思政课教师,我要以焦裕禄精神为精神之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魂育人。
感悟初心使命 凝聚奋进力量
在研修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挖掘红色基因,促进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现场交流分享研学感悟,形成有特色亮点的教学案例;充分锻炼和发挥青年教师守纪律、肯吃苦、爱学习、敢创新的优势特长;在研修过程中随时总结成果,共同探讨形成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举措。本次研修的成功组织,坚定了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增强了思想政治引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励着全体思政课教师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室主任张红柳:此次实践研修,我们先后赶赴裴寨社区、郭亮村、安阳殷墟、红旗渠、兰考,一路走来,学习红色故事,体验中国文化,收获巨大。裴寨村从一个小山村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的感人故事,郭亮村人民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殷墟所展现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红旗渠所记载的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焦裕禄同志“心情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这些故事和精神将成为我们思政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只有将河南这片热土上发生的生动党史故事、感人革命先辈事迹、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鲜活案例,才能扎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能力,努力以更加深厚的情怀承担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才不负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责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研室主任曲卓:今年暑期实践研修,我校思政课教师以“行走的思政课”的形式提升了教学能力和实践素养。老师们通过亲身体验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在丰富的史实和大量数据资料中,在亲自沿着红旗渠的干流行进,感受当年奋斗者的艰辛与不易,对全体教师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老师们能够感同身受地讲好党的精神谱系。此外,此次实践研修也让老师们近距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老师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夯实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主任马红:本次暑期实践研修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理论研讨,又有实践参观,老师们全程参与,认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在新学期,我们要认真整理本次研修材料,立足课程特点,备好课、上好课,既要带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又要引导学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讲好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艰苦奋斗的故事,又要讲好裴春亮等新时代楷模的奋进故事,激励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张妍妍: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暑期实践研修活动圆满结束。此次研修活动不仅让老师们精神得到洗礼,党性得到淬炼,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老师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认真总结此次研修成果,在新学期继续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融合,深入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综合运用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依托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录制vlog、思政微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实现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心打造一堂堂思政“金课”,不断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使命担当 忠诚履职尽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暑期实践研修活动为契机,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各项措施,建设好“大思政”示范校,打造优质“大师资”,搭建广阔“大课堂”,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 刘晓璇
责编 | 李学颖